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342、创造新历史(3/3)

联盟的事情,这孩子就是说了算,而且从来都说话算数。 徐娟当然动心了,连丈夫都鼓励她先干着。因为华真行给的条件很优惠,不仅是待遇方面的。 徐娟可以先在非索港干两年,到时候假如想回国,可以随时调回新园教育集团。她相当于拥有了一段海外任职的经历,而且担任的还是重要领导职务,这不仅是镀金,直接就是打造成纯金了! 假如在平常情况下,仅靠徐娟自己想当上校长,恐怕非常困难,更别提什么总校长、教育局副局长了,而在非索港可以一步到位。 任何事业的初创时期都急缺人才,同时也充满了大量的机会,跟随这个过程一起成长起来的人才,在将来也会显得异常宝贵,就看徐娟抓不抓住这个机会了。 丈夫眼下就要在非索港长期工作,公婆也在这里,公公还是援建总项目的一把手,徐娟没有理由不留在这里工作,更何况还有非常好的退路。 唯一需要顾虑的就是孩子,雷子轩还在上小学,读的就是汇英小学,等到明年夏天升初中,原本理想的情况就是升到徐娟工作的汇英中学。 解决方案有两种,都不需要华真行提供,其一就是让雷子轩留在东国书,交给姥姥姥爷照顾,其二也是到非索港来读汇英小学和汇英中学。 这里的汇英学校教学质量怎么样,其实要看校长的管理以及新园教育集团怎么投入了,反正欢想实业这边的投入是实打实的,尽可能创造一切便利条件。 眼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高桥镇将第一所汇英小学和汇英中学建立起来,学校设施都已经是现成的,计划采用东国的教材、汇英中学的师资力量。 雷家的内部会议一直开到晚饭时间,基本上已经达成一致,老雷两口子、小雷夫妻俩、连带孩子都被弄到非索港了。向阿姨也是高知,只要她愿意工作就有合适的岗位,年龄不是问题。 华真行在登门拜年之前,早就料到了这个结果。 其实在非索港设立汇英学校海外分校,只是一个过渡方案,主要目的是解决大量东国援建工人的子女就学问题。想让他们把家属都接过来、安心在这里长期工作,首先就要解决这个问题。 汇英学校海外分校不仅能应急,也可以给当地办学提供参照经验,同时培养本地的师资力量,毕竟每所学校同时都挂两块牌子。 在华真行的计划里,汇英学校海外分校包括幼儿园、小学和初中、高中部,可以集中也可以分开,总共不超过三所,地址都在欢想实业买下的地盘内,也就是农垦区及农垦区以北。 至于非索港主城区及其他更多的公办学校,则采取另一种模式,由地方政府负责创办,过两天就要召开专门会议定好方案。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