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九百九十七章 灭夏之志(两更合一更)(2/5)

但想到官家与高太后的分歧,明白了他的用意。禁军中必须有自己的心腹将领。

官家如今打造自己的班底,无论是灭夏,还是立储,新法。

官家都要悉数‘断以朕意’,绝不假手于人。如此王安石下后,便是群相的局面,没有独相之事。

三名武臣载誉离开时南御苑,百姓们夹道送行。

官家也与几名宰执离开御苑。

路上冯京道:“陛下,这一次夏国的使节却决定逗留至上元节以后。”

官家问道:“难道李秉常真欲附宋。”

冯京解释了一番,原来西夏国主李秉常这一次遣使向宋朝示好。

原来自去年西夏洮水大败后。西夏也是立即调整了对宋朝的姿态。

西夏国主李秉常开始亲政,而过去西夏国政一直是西夏国后梁太后和她的兄弟宰相梁乙埋所把持。

他们兄妹二人一直主张联合辽国拒宋的。而这一次李秉常亲政后积极与宋朝改善关系。

首先西夏重新向宋朝输款输诚。

但李秉常也不是单纯亲宋。他也是做好了战和两手准备。

要能和首先就要能战,西夏的思路非常清晰。所以西夏不断派兵进入陕西四路宣耀兵威。同时在靠近大宋环庆路之处筑讲宗城。

同时李秉常又通过现任秦凤路兵马副总管禹藏花麻,向宋朝表达了议和的诚意。

不过官家对李秉常的诚意并不十分相信,而是对冯京,章越询问道:“夏国一向狡诈多变,逆臣李元昊当年便多次背信弃义。此番李秉常向朕示好,诸卿以为如何?”

冯京道:“陛下所言极是,蛮夷狡诈反复,不可轻信。夏国又是常在顺逆之间,迁就纳之,我们不可卷入其朝政中。”

官家听冯京之言颇不满意道:“朕听禹藏花麻言语,李秉常确实在宫中复行汉礼,欲改行汉之制度,此非向中国之心?章卿所知如何?”

章越道:“当初禹藏花麻是臣招降,其后附宋之心甚固,其言应是可信。”

官家问道:“若从此看来,李秉常变更朝制可否成功?”

章越道:“臣以为治乱之道,有从本而言,亦有从事而言。”

“西夏新败,民心士心皆沮,李秉常欲改以汉制,意变其法而救国,此乃变其事而为之。”

“但夏国之俗不同于中国多矣,变其事而不变其本,此改制不合于人心,必败也!”

李秉常将西夏改汉制,与天子变法如出一辙,都是为了从旧有势力中收回权力,加强皇权。

章越却道李秉常变法必败。

王安石变法,提出‘变风俗,立法度’。要变制度就要先易风俗。

除非李秉常能学魏孝文帝那般迁都到洛阳来,否则不可能易风俗成功。

只变法却不变风俗,就是白忙。

罔顾西夏游牧民族素来的治理方式,久久沿袭的文化传统,这无疑是本末倒置,所以章越断定其改制必败。

官家听了章越之言大悦,仍是道:“可是李秉常支持汉制,又向朕示好,若不支持,何以让他对国人有所交待?就算其改制失败,亦可令其内耗,损失国力。”

章越的本意是李秉常变法必败,咱们在他身上下注胜算很低。但官家认为无论他胜败,咱们都要好好培养他,使其消耗西夏国力。

章越心想,官家想法不能说有错,但显得太过直白。

自己反而会好心地劝李秉常几句,我知道你仰慕中国的想法,但夏国与中国民俗不同,你骤然改制一定会激起国中的反对,而且人子之贵莫过妈,你好好听你妈和舅舅的话才是王道。

反正李秉常与梁太后和梁乙埋之间的矛盾属于不可调和那等,李秉常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