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九十二章棉花问题(2/2)

东的农具太好用了。一方面,是材料好,舍得下本钱。另外一方面,就是设计好。工理书院的学生们,或许不足以设计更复杂的机械,比如何夕一直想要的蒸汽机。但是,一些简单的农机改良却是可以的。毕竟,将原本流传下来的农具,进行力学分析,制造出新式的农具。并不是太难的事情。

而军械的复杂情况,在农具之上,在刘璟想来应该没有问题的。

“第二,是军装。大概十三万大军。一身军装,罩衣,披风,棉袄。冬装,夏装等等。风帆,绳索。等等。还有,其他人的需求。”

刘璟说道:“等等。风帆?需要多少风帆?要那么多风帆做什么?”

何夕咳嗽一声,说道;“刘大人,近六百万两,该怎么花完,您想过吗?”

刘璟一愣,说道:“为什么要花完?辽东百战之地,如果能结余一些军费,等将来北上的时候,不用再从后方调拨,岂不是一件好事?”

何夕顿时有些头大。

不知道该怎么给他解释。

如果从农业社会的财政思维来看,这完全没有问题。要量入为出。要节省着花。但是对于从后世而来的何夕来说,却不是这样的。大规模财政支出带动工业发展,这个模式,何夕很熟悉。

不管这个财政支出是战争,还是其他方面,都是没有问题的。

其实,何夕也能感受到朱元璋之所以做这个选择。资本的力量一旦开始循环,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资本天然追求增值。再增值,为了这一件事情,他们不惜将世界打成地狱。

何夕现在在辽东做的事情,仅仅是种下一个种子而已。是可以顺其自然,用十年二十年的缓慢推进资本的增长。并以此建立起一个新的社会体系。但是朱元璋没有十年了,所以他才有这种办法。

做什么事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大明的财政剩余,全部投入工业之中。拨款也好,军费也好。都一样的。

但是何夕并不能浪费这些钱。

一两银子四石大米。合计总近六百万两的投入,是一笔巨款。有大多?张居正变法的结余,也不过一千多万两,是这个数字的两倍有余,更重要的是,银价在明朝,是一个逐渐走低的过程。如果算购买力的话,没有具体的模式可以对照。但六百万两,抵得上万历年间,一千万两都说不定。

是足够,大明与日本在朝鲜拉锯十年有余的巨款。

钱太多了,也是一个烦恼。

怎么样合情合理地花出去?

何夕想来想去,一方面,就是对高丽军全面换装。原本,是卫所中,给布匹,自己浑家做的衣服,全部换成辽东制军服。而且不是一件,秋装夏装等等一个人好几套。另外增加军队供应,纱布,帐篷,等等。这些都需要棉花。

而棉花供应,整个洪武二十一年都十分紧张。原因就是棉布是硬通货,在海上是仅次于的盐的产品,去年棉花原料供应,就限制了棉布的产量。而今这么一算棉花供应根本不够。

另外一个方面,何夕想到的是水师。

是的。大明的水师在何夕看来,完全不够看。没有专门的战舰。也没用专门舰炮。很多东西,都是陆军那边挪过来的。根本没有专门的设计。当然了。

也没有什么需要。

但是没有需要,可以创造需要。

打日本就是一个强需要。用打日本的军费建造一支世界一流的水师,或者远洋舰队。在何夕看来很划算的。因为,何夕觉得未来大明的工业品,最大的市场,依旧是海外。不是国内。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